为了公文保密,古人和我们一样拼尽全力
您知道什么是“守藏史”吗,“金藤之匮”是用来做什么的,“秘祝”又是什么职务?在我国历史文化中,传承着古人丰富的公文保密智慧,今天“保密观”就和大家共同领略一番。
守藏史
我国古代对公文的保密可追溯至夏朝。据史书记载,太史令将“图法”(即国家重要典志、档案)“宫藏”,商朝时又设立守藏史这一官职,负责保管公务文书和典册。同时,夏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官职——秘祝,专门负责处理政务和军务秘密,兼有保密职能。
周朝继承了商朝的传统,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——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。《周礼》中记载: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。”而据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老子者……周守藏室之史也。”也就是说,老子还曾担任过周朝的“中央档案馆馆长”。
阴?符
据《六韬·龙韬》记载,阴符在商周时期由姜太公发明。周武王曾问军政于姜太公,率军深入敌后,如有突发军情,远方的部队如何与君王紧急联系?姜太公遂提出了“阴符”的对策,即由君主和前方将领秘密约定8种长度不等的符节,分别代表不同军情。同时他还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,对泄露阴符含意以及拖延稽留者严惩不贷,从而达到“主将秘闻,阴通言语,不泄中外相知之术”的目的。
金藤之匮
金藤之匮,是指金属封缄的匮子。《尚书·金藤篇》中有“周公做册书毕,纳书于金藤匮”的记载。相传西周时,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将祭告上天的册书放置于金属做的盒子里,并置于宗庙之中,后来古人便用金藤之匮收藏一些重要、机密的文件。
金藤之匮凸显了古人对文书的保密意识。宋代从中央政府各部门到地方官府,普遍设置了专门保管档案的“架阁库”,明朝时架阁库有300多个,中央的黄册库、皇史宬用于存放朝廷不同的机密资料,设计皆周密考虑到安全保密需要。
封泥玺印
所谓封泥,是指公文书写完毕后,为防止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,制发机关在写有公文的简牍上盖一块被称为“检”的木板,然后用绳子将“检”和简牍捆扎在一起,在“检”上放置封泥,盖上负责官吏的印章,最后在“检”上写明文书的收发地址、收发人、邮传方式等。
加盖了封泥的文书就叫做“玺书”。若没有这种封泥印章,则公文不能生效。如果公文被人开启,那么封泥自动损毁,即便寻找其他泥巴代替,由于没有印章,也会被识别出来。
到了秦朝,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已是普遍做法。东汉学者卫宏也在《旧汉仪》中有“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”之说。后来虽然不再用“检”和“泥”,但又出现了“火漆”等材料封缄后盖上玺印,以防文书传递时泄密。
急递铺制
“急递铺”肇始于宋,专门递送朝廷机密紧急公文。据《金史》记载,当时已有官员掌管急递铺事务,如为特派传递机要文书的,发一块“信牌”作为凭证,递送皇帝、尚书省六部、元帅府等不同级别的公文,授予不同颜色的字牌。到了明代,急递铺传递公文,必须用“回历本”登记,一旦发现有诈冒者,要押解回京严惩,并要求不许传递无印信的文书,不得损坏封套,更不许私自拆封。
到元朝时,急递铺制普遍推开,并有严密规定,如《大元通制·职制》中:“诸中书机务有泄其议者,?量所泄事闻奏论罪。”
明代“盂城驿”
本期编辑:武?薇
参考资料:
【1】刘典:《古代公文保密有方》,人民文摘,2014年06期
【2】翟小雪:《秦朝如何防公文泄密?封泥、盖官吏印章》,中新网,2016年04月
【3】李波洋:《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》,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,2013年09期
【4】韩飞:《中国古代保密制度镜鉴》,青年时代,2016年03期
【5】王舒雅:《浅窥历代公文的保密》,档案学通讯,2008年06期
【6】瞿嵘蓉:《阴符、阴书——我国古代最早的军事秘密通信方式》,保密工作,2011年06期
文章来源:《档案学通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axtx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13/343.html
上一篇:工作要点格式
下一篇:【征文】201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